原标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将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芜湖市地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腹地,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交汇区,是安徽省“通江达海”的门户城市,长江下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做好新发展阶段物流工作,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制定《芜湖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成为指导芜湖市“十四五”期间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芜湖市行政辖区,面积6026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背景
(一)形势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芜湖市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契机打造区域物流组织中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新环境、新挑战、新任务,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芜湖市要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打造以长江下游为主、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廊道。芜湖市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战略节点,长江下游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上接重庆、武汉,下临上海、南京,倚靠长三角城市群,应加快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区域物流组织中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芜湖市加快提升物流组织地位和服务创新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物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引擎,芜湖市要适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物流辐射能级,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物流发展环境,优化和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推进物流业嵌入供应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提升芜湖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作用,构建多元化、规模化、网络化物流供应链服务系统,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要求芜湖市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发展。随着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现代科技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物流产业呈现以技术、业态、模式三大创新源泉为主的智能化、平台化、网络化创新发展新格局。芜湖市要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与物流转型发展交汇的历史性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金融、供应链等技术,推动“互联网+”物流融合发展,以现代技术为手段推动芜湖市物流业提质增效和集约、绿色、智能化发展,强化物流枢纽平台组织联动功能,积极培育枢纽经济联动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和新动能。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芜湖市加快物流高质量绿色发展。贯彻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国策。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要求芜湖市转变物流传统发展方式,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塑造绿色发展观和政绩观,创新引领、科技赋能,优化运输组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物流发展,全面建设沿江绿色物流廊道。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芜湖市充分发挥物流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是芜湖“十四五”期间改善产业发展生态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抓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突破口。芜湖市应加快转变物流产业传统发展模式,整合壮大物流运营主体,改造升级物流基础设施,创新物流运作模式,优化物流业营商环境,围绕降成本、补短板、强服务、优环境、增动能,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多项利好条件叠加,要求芜湖市紧紧把握产业发展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双碳战略目标以及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为芜湖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对外辐射能力赋予更大发展空间和全新优势,芜湖经济发展将进入高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互联互通重大项目、重大合作将交汇出现涌现期,芜湖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深度合作。从芜湖层面看,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获批为芜湖政策改革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建设将为新型服务贸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及金融服务等产业提供更大的经济承载力,培育更开放的对外贸易新动能,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芜宣机场、商合杭高铁开通、宁芜高速皖苏省界改扩建,补齐了芜湖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重塑了芜湖的交通格局,为芜湖承接长三角产业的溢出,拓展芜湖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夯实了基础。
(二)发展基础
物流需求初具规模。“十三五”末,芜湖市地区生产总值3753.0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58.6%,“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8%;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二五”末的5.0:52.8:42.2调整为4.3:47.6:48.1,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35亿元,是2015年的1.68倍;进出口总额84.28亿美元,“十三五”期间增长23.6%。其中,进口总额35.61亿美元,增长178.9%;出口总额48.67亿美元。“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4.7%,“十三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8.2%。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材料产业、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4.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7.4%。重点产业集中布局长江沿线,形成了东部产业带、南部沿江产业带和北部沿江产业带,物流需求旺盛,是芜湖市物流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见附件一)
物流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截至“十三五”末,芜湖市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四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网、“四好农村路”网、“十”字型主航道框架网。公路总里程达到10918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82.33公里/百平方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227.9公里;水路交通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芜申运河为主干,联通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重要港口的水运通道;芜湖宣城机场已纳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于2021年通航。投入运营、在建和规划的各类物流园区34个,重点物流园区(企业)占地面积761万平方米,开发面积455.8万平方米,开发率为59.9%;入驻物流(快递)企业2217家,容纳就业人数达11280人,涌现出安徽港口运营集团、安得智联、宝特物流、共生物流等一批知名物流龙头企业。(见附件二)
物流产业地位显著提升。芜湖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安徽省第一大港,长江黄金水道重要战略节点。芜湖市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安徽省及全国物流枢纽网络地位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芜湖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78.28亿元,年均实现增长5.2%;“十三五”末,芜湖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83.23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9%;货运量累计完成3.1亿吨,“十三五”期间增长18%。港口货物吞吐量1.4亿吨,“十三五”期间增长1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10.26万标准箱,是2015年的2.2倍。物流业支撑实体经济作用持续增强。
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十三五”末,全市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收255.1亿元,占规上服务业营收32.7%,位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2%。全市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56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41家,其中4A级以上物流企业22家,安得智联是安徽省第一家5A级物流龙头企业。全市物流龙头企业具备较强供应链服务能力,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芜湖市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先后制定出台了《芜湖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芜湖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和动能。针对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建设、物流品牌培育、集装箱发展及港口高效智能化建设、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等出台了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为物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芜湖市物流业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芜湖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比较分散,协同联动能力较弱,尚未建设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群,如港口物流设施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各县市区重点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处于前期建设中,物流设施分布尚未形成网络化体系,如芜湖市公路网络中一级公路较少,行驶速度较慢,枢纽功能不强;疏港公路不够顺畅,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物流园区布局不均衡,江北和江南物流园区发展差异较大,仓储空置率较高,物流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竞争力不强。二是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不足。芜湖市生产制造企业、农业与物流企业在信息共享、业务对接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物流对产业引导与支撑作用较弱,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三是专业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冷链、应急物流、国际物流等业态存在短板,尚未形成规模化组织、网络化运行、全程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滞后,服务品质不高;供应链服务商较少,尚未形成供产销一体化供应链体系。缺乏对国际物流干线组织的支持和统筹,培育发展国际物流服务龙头主体的运作理念、手段和激励措施匮乏,外向型物流产业发展滞后。四是物流发展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芜湖市主城区与县市物流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主城区物流设施建设及物流企业集聚发展,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处于存量设施整合优化、增量设施补短板阶段,发展稳健;县市物流设施正处于规模化建设阶段,物流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物流发展路径,围绕打造“四个名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人民城市的战略定位,放大和承载国家战略赋能,推动实施战术突破,搭建物流枢纽设施网络,提升多式联运核心竞争力和航运物流、空港物流国际竞争力,优化物流服务运营效能,推动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支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物流业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枢纽经济产业生态,畅通流通体系主动脉,构建高效快捷、内外联通、产业联动、智慧绿色现代物流体系,将芜湖打造成国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高地、长江经济带航运物流组织中枢、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安徽省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导向,强化国际物流组织、区域物流辐射、产业供应链服务能力,形成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的物流发展新局面。对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按照全市一盘棋、物流一张网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物流发展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行业发展、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政府在推进新模式运营、服务创新中的监管和政策引导作用,形成有利于资源整合、集聚和优化配置格局,为现代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枢纽联动,衔接成网。坚持服务导向,营造国际化、网络化物流产业生态,培育物流新兴业态。发挥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龙头作用,统领区域内物流枢纽网络,对接全国和安徽省重点物流枢纽网络,引导长江下游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带动区域物流发展质量和水平提升,加强物流枢纽间设施衔接、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加快深度融入全国物流枢纽骨干网络。优化拓展对外物流通道,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发展,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等融合经济形态,培育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品质提升,智慧低碳。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为牵引,推动现代物流高端化、高效化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与装备应用,统筹存量需求优化与增量需求培育、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打造常态与应急统筹发展的绿色智慧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产业全生命周期智能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服务为本,保障民生。以建设人民城市为核心,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按照城镇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遵循现代产业链、供应链运行规律和趋势,优化完善城乡物流网络,补齐城乡物流一体化设施和服务短板,完善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和运行条件,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物流服务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三)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芜湖市区位优势、综合交通优势与产业优势,立足基本市情,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放眼全球经济,加快构建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加快推进物流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创新融合,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国家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新高地。稳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积极融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成一批具备区域物流集聚辐射扩张能力、联动国内物流产业集聚区和主要物流节点枢纽设施,全力构建公铁水空立体高效的通道体系,打造更具辐射带动力的现代物流体系集成高地。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物流设施覆盖范围,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打造物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物流与实体产业高效融合发展、物流服务支撑大循环双循环新格局先行先试高地。
建设长江经济带航运物流组织新中枢。依托长江航运物流大通道,高水平建设物流产业要素集聚发展平台、长江经济带航运物流组织集成平台。对标“双循环”,对接“一带一路”,加快构筑国际物流通道,优化创新物流运营组织模式,实现资源要素规模化聚集、高效率配置和大范围高效益流转,整合以安徽省为核心腹地的长江下游地区航运物流资源,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武汉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港口联动,加快内陆港建设,构筑航运网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建设长江经济带“双循环”航运物流组织中枢。
构建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新腹地。以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和芜宣机场为依托,积极开通国际国内航线,构建多式联运立体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加强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功能互补与联动支撑,吸引更多外向型产业要素汇集,推动临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链资源协同配置,将芜湖市打造成高端要素高效集聚、航空物流高效组织、国际航空网络高效对接的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
培育安徽省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现代物流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消费升级,培育物流业发展新动能。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示范应用,打造物流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发挥物流枢纽高效聚集要素、优化资源配置作用,促进物流与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通过构筑安徽省出海口与国际门户枢纽,推动与合肥等城市产业联动与合作,带动芜湖市及安徽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枢纽经济做强做大,培育安徽省枢纽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期,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内通外畅、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中部地区“双循环”物流枢纽城市、长江下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稳步推进,对芜湖市及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
——多层次物流网络格局基本形成。服务全域经济发展的分级物流网络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区域物流设施带动功能有力彰显,多层次多元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总体形成。城区物流配送基本实现1小时送达,城乡物流配送基本实现3小时送达,共同配送模式有效推进,物流时效性大幅提高,物流成本显著降低。
——物流服务品质和运作效率大幅提升。全面形成水运、航空、铁路、公路全方位立体口岸开放体系,口岸设施水平和服务能力进入长三角先进行列;物流标准化、定制化、一体化服务稳步推进,集装化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物流枢纽地位和作用稳步提升,铁路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水铁联运网络初步形成,“芜西欧”中欧班列稳步运行。干支仓配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运营。
——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发展成效显著。智慧物流运营组织水平明显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实时查询和全面共享,物流信息平台交易量占比达到30%,物流企业信息化率超过90%,智能仓储、高位货架、自动分拣等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物流仓储设施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应急干线物流、城乡配送、末端网点快递组织保障能力和技术含量显著提升,应急物流体系和响应机制有效运行。
——现代物流治理体系与调控机制日趋完善。物流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不断迈进,物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稳步建立,物流领域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与国家、安徽省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良好对接,与周边区域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深化,物流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新能源货车扶持政策、城乡配送通行保障体系、无车承运人行业准入和运营监管制度不断完善。(见附件三)
三、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芜湖市重点构筑“一核一带两翼”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两枢纽三组团六中心”物流节点体系,打造“一水路一航空三陆路”对外物流通道体系,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业发展总体布局。
(一)“一核一带两翼”物流产业布局
按照芜湖市规划确定的市区为主、无为和南陵为副的“一主两副”空间布局原则,结合芜湖市各行政区空间结构特点,构建以中心城区为物流产业发展核、长江沿线为物流产业发展带、南陵县芜湖市域江南副中心江南物流片区和无为市芜湖市域江北副中心江北物流片区为物流产业发展两翼,布局形成“一核一带两翼”物流产业空间体系,重点发展制造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集装箱物流、电商快递、多式联运组织。
“一核”即中心城区物流产业发展核,通过整合港口、铁路和空港资源,发展以制造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区域分拨配送物流为重点,打造长江下游物流组织和运营中心。
“一带”即长江沿线物流产业发展带,整合长江沿线港口资源,实现港口物流与后方产业联动,引领临港产业转型发展,形成沿江港航物流发展带。
“两翼”即围绕南陵县芜湖市域江南副中心建设江南物流产业发展翼、围绕无为市芜湖市域江北副中心建设江北物流产业发展翼,重点发展制造物流、商贸物流、冷链物流、大宗商品物流、集装箱物流、电商快递、多式联运组织。(见附件四、五)
(二)“两枢纽三组团六中心”物流节点布局
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前提下,按照以市区为主、无为和南陵为副的“一主两副”空间城镇体系总体布局战略,依托芜湖市物流节点发展基础,推进物流设施节点集约化建设、网络化布局、一体化发展,整合物流资源,重点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为统领,三个功能完善、定位明确、集聚能力较强的区域综合物流组团为骨干,六个服务产业能力比较强、专业化水平比较高的物流中心为支点,辐射带动全市末端物流站点,布局形成“两枢纽三组团六中心”物流节点体系。
——两个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建设运营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充分发挥统领带动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节点作用,积极争取列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包括朱家桥物流区和裕溪口物流区两片区。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包括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林安商贸物流园等。
——三个区域综合物流组团:一是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物流组团,包括安得智联物流园、皖南物流园、芜湖综合保税物流园、塔桥物流园。二是三山综合物流组团,包括宝特物流园、中桩物流园、宇培物流中心。三是江北综合物流组团,包括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物流园、润信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及未来规划产业物流中心。重点整合资源,完善设施,联动建设,集成功能,发挥区域综合物流组团对全市物流业发展骨干节点、关键支撑作用。
——六个县域物流中心: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冰欧物联网冷链科技物流中心、无城物流中心、高沟物流中心、繁昌智能物流中心、南陵物流中心、石涧物流中心,创新先进运营模式,强化有效对接综合物流组团、高效服务末端物流网点配送功能。(见附件六)
(三)“一水路一航空三陆路”对外物流通道布局
面向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对接“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构筑河江海联运水路物流通道,打造畅通国内外主要空港枢纽航空辐射物流通道,建设公铁互补联动南向陆路物流通道、北向陆路物流通道、西向陆路物流通道,布局形成对接国内、联通国际“一水路一航空三陆路”物流通道体系。以芜湖市现有“两环九射”高速公路和“四纵五横”国省干线公路等形成畅通、高效的综合网化运输通道,发挥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承接外部通道与芜湖城区的物流通道联系。
——河江海联运水路物流通道:是芜湖市的物流主通道,依托河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运输方式,向东连接上海、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城市群,向西连接武汉都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向外辐射美洲、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区。
——航空辐射物流通道:依托芜宣机场,以连接国内重点航空枢纽为基础,开拓国际航空业务,服务跨境电商及国际产业合作,形成服务东南亚、东亚、美洲、欧洲等国际航空货运通道。
——南向陆路物流通道:依托公铁联运等运输方式,对内连接合肥都市圈及粤港澳大湾区,向外辐射东南亚、欧洲等地区。
——北向陆路物流通道:依托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方式,对内连接合肥、郑州等中部地区城市及京津冀城市群,向外辐射俄罗斯、欧洲、中西亚等地区。
——西向陆路物流通道:依托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方式,对内连接西安、成都、新疆等西北部地区,串接“一带一路”向外辐射中西亚、欧洲等地区。(见附件七)
四、建设现代化物流枢纽
(一)提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
打造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样板。加快培育物流枢纽一体化运营主体,补齐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干线开展集装箱江海、铁水联运组织,创新江海联运、公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组织模式,培育水运、铁水联运等干线大运量业务。增加、完善水运指定口岸相关功能,搭建国际采购平台、全球物流组织服务平台等供应链集成平台,联动境内外物流节点,形成高效率、规模化、广覆盖的国际物流服务网。推进朱家桥物流区后方区域规划建设,拓展裕溪口物流区应急物流服务功能,规划预留土地空间。加快5G、物联网等信息化设施、设备应用,搭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智能化长江航运组织中心。
统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两片区”建设。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设施整合,提高物流枢纽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推进设施短板建设。加快芜湖港智慧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项目、智慧港口示范项目、朱家桥物流区铁水多式联运区工程、芜湖港加快实施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一期码头工程,多式联运改造工程,裕溪口大宗散杂货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参照青岛港等加快建设枢纽外部客货分离临港道路,谋划建设货运专用道路,打造朱家桥和裕溪口枢纽集疏运高效运行体系。加快推进国际商贸物流区保税物流项目建设,补齐保税物流功能。(见附件八)
推进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建设。全面建设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加快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工程,统筹推进超级转运中心、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多式联运中心、货航运营基地等重点工程,加快现有航空物流货站设施升级改造,推进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与临空区域物流集聚区建设,完善口岸开放各项功能区,补齐国际航空货运短板。以芜湖“空铁水公”多种交通方式汇聚的优势为依托,推进芜湖空港物流综合园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功能互补与联动支撑。持续加密芜湖至北京、广州、成都等重要区域航线班次,着力打造以快件为核心的内循环航空货运通道。支撑芜湖临空产业高质量规模扩张,打造快运物流、通用航空、电子商务、高端精密制造等临空特色产业,逐步实现临空产业迁移聚集,零售仓网布局重构,培育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服务成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武汉都市圈,辐射东南亚、东北亚的高质量航空物流服务。(见附件九)
(二)加快骨干物流节点建设
围绕全市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为核心,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组团和物流中心等骨干物流节点,形成覆盖全市域的骨干节点设施集群。
1.区域性综合物流组团
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物流组团。通过统筹规划迁建等方式,整合铁路专用线、专业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区域分拨配送等物流设施及通关、保税等配套设施,完善肉类、水果、汽车等指定口岸物流设施,形成以安得物流园和塔桥物流园为双核心的格局,推动物流枢纽资源空间集中。统筹推进塔桥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强化铁路货运功能,采用“中欧班列+保税”模式,与综保区、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联动,打造皖江地区铁路货运枢纽。重点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物流组团,支撑自贸片区产业规模扩张和货物集散。积极谋划打造商贸型物流枢纽。
江北综合物流组团。加快主城区相关物流仓储业态向江北物流综合园区等大型物流节点转移。对分散物流设施,在符合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支持通过协同运作和功能匹配实现标准统一、互补联动的枢纽功能。围绕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打造江北综合物流组团,对江北集中区生产制造产业规模扩张提供物流供应链服务。鼓励共享、统仓统配的“供应链型”物流设施建设,加强共享经济模式在物流领域应用。积极谋划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
三山综合物流组团。依托三山经济开发区,以宝特铁路综合物流园为核心,集聚三山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区域物流资源,打造以铁路、公路运输资源为主体、干支衔接的区域性综合物流组团,主要为保障生产生活、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提供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物流组织和区域分拨服务。加快5G、物联网技术应用,构建“干支仓配”一体化模式。鼓励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型冷链物流服务,推进食品、药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积极谋划打造陆港型物流枢纽。(见附件十)
2.区域性物流中心
依托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和综合物流组团,加大对区域港口物流、生产生活物流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布局建设冰欧物联网冷链科技物流中心、无城物流中心等区域专业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冷链物流,完善配送功能;围绕县市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生产生活需求,重点布局建设高沟物流中心、繁昌智能物流中心、南陵物流中心、石涧物流中心等区域专业物流中心,高标准建设运营,补足设施短板。各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和物流需求情况,合理布局建设用地规模适中的各类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见附件十一)
(三)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城乡三级配送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配送分层分级网络建设,提升以国家物流枢纽、区域性综合物流组团、物流中心为载体的一级分拨中心和二级城市配送节点及社区、镇村等末端配送网点设施配套能力,完善区域“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一体化设施体系。加快安得物流园、皖南物流园等重点物流节点建设。加快冰欧冷链中心等专业物流配送节点建设。面向商业网点、商务楼宇、企业及社区居民,加强末端配送资源共享,推进公共货物装卸点、停靠作业设施建设。在商业街区、大型商圈、居民社区等场所合理设置城市配送所需的停靠、充电、装卸、夜间配送交接等设施。推进县域公路客货运场站、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等设施与邮政快件处理场所集中布局,建设“多站合一”的县域物流网点,整合站点和班线网络。
完善城乡配送网络。为保障和改善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加快构建以“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为服务城市发展,谋划布局、建设三级配送节点,推动同城配送、共同配送、城市配送提质升级,提升城市物流服务能力及水平。健全以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构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网点直通快捷的农村配送网络。发挥区域配送中心衔接城乡的功能优势,形成衔接有效、往返互动的双向流通网络。鼓励跨部门资源共享和跨行业协作,推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供销合作、第三方物流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现有仓配资源,拓展农产品上行物流通道,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
创新发展城乡配送组织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以一级城乡分拨中心为载体,整合零担长途干线运输“落地配”与城市配送资源,推进干支线货物运输与城市配送业务组织平台对接。依托皖南快递产业园、芜湖林安国际商贸物流园,加强实体商业配送网络与电商、快递等物流配送网络的协同共享,探索店配与宅配融合发展。加强与生产制造、采购销售、农产品生产等环节协同,重点发展原材料与零部件代理采购、库存控制与线边服务。面向连锁超市、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等零售门店,推进配送与集中采购、批发分销、网络零售等功能整合,优化网购商品按区域分布式存储,发展集中仓储和共同配送,实现供、销、配、存、运一体化,打造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区。按照医药、农产品、废弃物回收、搬家、同城快送等专业领域配送要求,由专业型配送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推进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配送下乡,发展农产品产地到销地直销配送,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优化城市货运通行管控办法。科学制定城市物流政策,提高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城市货运车辆标准化管理体系,统一城市货运配送车辆外观标识及车辆环保标准。鼓励使用新型冷链运输车辆,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配送车辆的引进和使用,逐步淘汰不合规城市配送车辆。合理规划城市货运通道,依托大数据分析实施智能化货运调度,建立城市快速、一般、限制性三级货运通道,优化通行证发放模式,实行分车型、分时段、分路段通行管控,有效释放货运通行路权。改进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工作,明确城市配送车辆概念范围,放宽标准化轻微型配送车辆通行限制,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见附件十二)
五、加快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一)聚力发展航运物流
加强港口资源整合与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芜湖港口按照集装箱、大宗散货等细分市场功能,开展港口资源整合,打造统一港口服务品牌。鼓励港口之间、港口与航运企业之间开展依托国家物流枢纽的资产整合,提高协作发展水平。鼓励重点港口培育干支仓配一体服务功能与开展多元运作服务资源整合,强化供应链集成能力,提高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推动芜湖至南京、上海长江航道疏浚工作,加快芜湖域内危险品锚地建设。加快推进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综合物流园区一期项目码头工程、国家物流枢纽裕溪口配套区大宗散货中心、国家物流枢纽朱家桥多式联运、芜湖智慧物流枢纽综合服务平台及大宗散货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
构筑沿长江航运网络。密切与国内外相关航运中心的协作,建立与世界级航运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发展5000吨级以上尤其是万吨级江海直达船型,开辟东北、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直达航线,拓展芜湖至中国香港、东盟、日韩、澳大利亚等港口近洋直航航线,培植近洋、近海公共班轮航线,构建集装箱、滚装、大宗商品、危化品等重点货类河江海直达服务网络。加快芜湖至上海、宁波舟山港的航线发展,构筑以全球—上海—芜湖—武汉—重庆、全球—宁波舟山—芜湖—武汉—重庆等航线为重点的航线服务网络。加强与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重要港口业务协作,共同开行长江干线班轮,提升芜湖始发点对点航运服务水平。
提升航运服务水平。推进通关一体化,完善起运港退税政策,推动航运服务平台化,共同打造河江海国际联运服务品牌。依托朱家桥港集疏运体系,发挥“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推动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实现海港与内河的“无缝转运”。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政策优势,开展国际船舶修造业务试点,支持芜湖港船舶配件交易市场、芜湖航运要素大市场建设。支持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朱家桥物流区设立水果、汽车等指定口岸建设,进一步拓展港口业务及冷链物流业务。
整合创新重构航运交易平台。以密切与上海航运中心联系为抓手,加强航运平台业务整合,打造统一开放、功能健全的航运交易平台。加快形成航运大数据应用环境和机制,支持航运组织精准化提升,拓展平台交易结算服务功能。加快长江船舶交易市场建设,推动与其他航运组织平台的信息互联互通,构成支撑长江航运服务的数据链条。加强与上下游港口节点及武汉港之间的业务协作,建立高效沟通协商机制和市场化协同路径,有效推进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长江航运港口枢纽的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业务协同和运作服务对接,推动设施、装备、通道资源共享共用,创建互助共赢业务发展模式。
(二)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创新多式联运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联运平台,打造全程化联运链条,加强公铁联运、公铁水联运干线运输组织效率和辐射范围,强化货源组织和集散服务能力。破解铁路、港口、公路、航空等由于管理归属问题缺乏有效协调机构和制度造成的瓶颈,以发挥多式联运的整体优势为导向,结合生产运营中的实际情况,在坚持以资本为纽带的基础上,加强公路、铁路、港口和物流园区等设施的衔接,重点拓展公转铁、公铁水联运组织与管理模式创新。
加快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芜湖宝特物流有限公司、安徽中桩物流有限公司等具有跨国、跨运输方式货运组织能力并承担全程运输服务与责任的多式联运经营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物流先进水准、先进理念的企业,扶持培育本土多式联运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以多式联运产品开发为纽带的跨运输方式经营合作,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全程组织模式,支持铁路运输企业与公路、水路运输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经营联合体和龙头骨干企业联盟,开展深度合作。
创新多式联运提单机制。加强与成都、重庆已有的陆向国际多式联运提单系统对接,研究建立以安徽为主的多式联运提单体系,为多式联运提单在国内使用创造条件,逐步将多式联运提单纳入通关便利化管理范畴。研究制定多式联运服务规范,在门到门、定时限、一口价、一次托运、全程责任、货物安全、单证互认、信息共享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
优化多式联运组织服务。加快建立以朱家桥物流区作为起运港的铁水、公水联运系统,创新全程门到门联运服务产品,拓展集装箱水水中转业务。加强与国际联运规则的相互衔接,创新开展无船承运业务,建立健全适合内陆港口多式联运的标准规范和服务规则。推动标准化、集装化运输装备升级换代,广泛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谋划成立国际多式联运研究院,深化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多式联运组织方案创新研究。
推进空高联运基地规划建设。立足芜湖区位优势及高铁、机场资源,适应未来高端物流需求和高铁货运、航空货运及空高联运发展方向,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芜湖高铁货运物流基地、芜宣机场高铁货运物流功能,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及空高联运基地建设研究论证、规划设计、布局建设、运营策划,打造全国高铁货运转运中心。
(三)加快电商快递物流发展
推进快递与运输协同发展。发展芜湖始发的电商快递班列,鼓励利用高铁运输快件。加强与航空、铁路等禁寄禁运品范围的有效衔接,在符合条件的企业试行授信安检。加强芜宣机场、车站等场所快件绿色通道与快件装卸、接驳、仓储功能区配套建设,优化快件安检、配载流程。加强快递物流信息与航空、铁路运输信息互联互通和标准对接,强化快递物流作业时间与航班和铁路时刻的有效衔接,实现快件全程可追踪查询和组织作业无缝衔接。利用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城区路由网络及设施,提高甩挂运输比重。
推进快递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推进皖南快递产业园、芜湖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有条件的快递物流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入驻电商园区和电商聚集区,整合电商和快递物流仓储资源,发展仓配一体化业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共同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逆向物流等便民利商新业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业务,促进开通国际货运航班,“芜西欧”班列常态化运行,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上传、查证跨境进口商品快递物流全流程信息。加强保税仓建设,促进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引进一批大型跨境电商平台,扶持一批为跨境电商服务的支付企业、货代企业、报关报检企业、金融企业、快递物流企业等。
(四)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
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筑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核心、区域冷链物流节点为骨架,连接“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两端物流设施的网络化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宇培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本地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围绕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建成辐射长江下游、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发展壮大,重点支持无为市、南陵县等地区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主通道周边,利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扩建一批以冷库为基础的冷链物流节点,加强智慧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谋划建设航空冷链物流综合服务区,设置集中检管区、商品展示区、冷链仓库、生鲜加工区、冷链分拨中心和城配中心等,实现冷链加工、商品展示、生鲜进出口加工和城市配送等功能。加快建设产地预冷设施,试点运营智能化、标准化移动式冷库,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水平。鼓励冷鲜食品、冷藏药品企业资源共享,配套发展保鲜储运设施,建设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谋划建设冷链物流产业核心集聚区,发展以冷藏、低温为重点的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处理中心。
构筑冷链物流追溯体系。推进5G、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二维码、RFID、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鲜活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构建冷链物流全程监控服务平台,完善冷链物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配备车辆定位追踪以及全程温度自动监测、记录和控制系统,鼓励使用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订单管理等物流信息系统。支持与评选一批冷链追溯体系试点企业,建立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推进我市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
创新冷链物流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推广冷链流通包装、冷藏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冷链设施建设运营和冷链物流操作流程,提高标准化冷链流通率。推动冷链物流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冷链物流龙头企业资源整合优势,发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物流模式。加快县市区特色冷链物流中心设施功能与服务升级,培育发展大型电商、连锁商超及消费终端冷链直供模式。做强药品冷链物流,鼓励发展冷链运输、低温多式联运,打造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高品质药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五)推动国际物流联动发展
有序推进国际物流网络建设。加大国际物流供应链控制力,有序推进芜宣机场、铁路场站口岸对外开放,针对产业合作与市场拓展需求开通国际航线。积极开拓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近洋直达航线,进一步开发与上海、宁波港的远洋江海联运航线,打造国际航运航线。以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为依托,积极开通国际航线,加强与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功能互补与联动支撑,将芜湖市打造成国家级航空货运枢纽。以塔桥铁路物流园区为核心,采用“中欧班列+保税”的模式,与综保区、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联动,打造皖江地区铁路货运枢纽。
建设完善立体化口岸体系。积极争取航空口岸纳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加快推动航空口岸申建工作。逐步开通至东南亚、东亚及欧洲等航线,强化与海外航空货运枢纽中转与联运协作,构筑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以水运口岸、航空口岸为依托,积极谋划筹建进境水果、肉类、木材、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海关指定监管场地,打造长江下游地区进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高起点建设专用口岸通关设施和特色商品物流集散中心,提高进出口双循环互促带动水平。完善口岸大通关功能,积极构筑口岸物流与保税物流联动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通关服务便利化。优化口岸通关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推进口岸业务无纸化发展,实行“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互联互通和口岸通关数据共享,形成联网申报、核查和作业通关协作机制,促进长江下游地区及安徽省大宗商品在芜湖水运口岸报关。协调海事、海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对外贸船舶实施“联合检查”和“一次查验”,落实24小时随到随检制度,进一步提升通关查验水平,提高通关效率。完善整车进口业务及进口肉类、粮食等业务流程,加快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国际集装箱一体化联动。
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持续推广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应用,通过“单一窗口”一站式办理所有外贸清关手续。优化海关通关模式,开展互联网加核查、线上加线下核查试点。便捷动植物检疫程序,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企业、港口、物流信息捆绑,提升预约集港、订箱提箱计划申报、货箱动态管理、订仓计划申报、缴费、综合查询等服务功能,实现货物装卸、仓储、报关、结算等环节无纸化和电子化,加快口岸作业场所与口岸监管单位信息系统联网,实现“电子监管、电子放行”。发展“互联网+”口岸业务,开展进出口环节无监管证件试点。在芜湖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深入实施按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完善保税区电子账册管理,探索区区联动、区内外联动的海关保税监管制度。
扎实推动智慧口岸建设。加强口岸查验智能化建设,推动集装箱空箱检测仪、高清车底探测系统、安全智能锁等设备的普及应用,推进扩大“先期机检”“智能识别”作业试点,提高机检后直接放行比例。发展智慧口岸,广泛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配置口岸信息系统资源,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序协同,提高口岸运行服务能力。
提升保税物流、跨境电商带动作用。发挥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政策优势以及芜湖综合保税区的“境内关外”、保税结算等优势,开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进出口集运、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保税维修及再制造等业务,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形成集群化发展优势。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保区、中欧班列始发站、跨境铁路物流园区和湾沚区中欧跨境贸易TIR公路物流产业园,培育跨境贸易新业态,打造政策更加优惠、功能更加完善、通关更加便捷的对外开放高地。用好用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政策,支持设立跨境电商交易平台,鼓励建设出口海外仓和海外运营中心。试点跨境电商零售业务,开展跨境电商集货出口、保税备货进口。支持金融机构为真实合法跨境电商贸易融资提供服务,依法开展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
加快推进中欧班列建设。加大国际物流供应链控制力,有序推进机场、铁路场站口岸对外开放,针对产业合作密切市场开通集货专线,以塔桥铁路物流园为核心,在朱家桥物流园设立班列站点,打造中欧班列集装箱集货点。培育“芜西欧”中欧班列品牌,创新区域物流合作机制,推动市场化合作。提升班列回程重车率,构建以中欧班列现代物流为载体,强化与国际物流、贸易、产业、市场深度联动,完善国际经贸规则和范式。
(六)搭建应急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应急物流响应机制。按照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原则,建立基于社会物流的系统性应急响应机制,以润信农批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物流企业为主体,联合交通物流行业协会及公益组织、志愿团体等,组建社会化应急物流储备力量,建立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响应机制。预判芜湖应急物流响应情景,分类分级制定应急物流预案,细化管理操作流程、资源投入结构、运行组织方式等。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和芜湖市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联动物流企业和其他社会物流平台,建设应急物流快速响应和调度系统,对接国家应急物流运行系统。探索应急物流系统嵌入常规物流运行系统模式,发挥骨干物流网络一体化运作能力,推动干、支、仓、配各环节协同运行。完善技术应用、服务标准、付费补偿、追责评价等保障机制和运行体系。
优化应急物流资源储备。补足应急物流仓储、运力资源等短板,优化全市应急物流储备结构,引导应急储备物资向便于开展干线运输、快速集散、多向调运的国家物流枢纽集聚。县市区内实施多点分布布局,形成区域全面兼顾、政企能力整合、快速网络协同的应急物流储备结构。建立应急运力储备池和企业名录,实现急时运力充足供给与快速调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析各类事件应急物资需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名录。
推进应急物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建立互联网企业大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机制,提高利用大数据对物流需求发生重大变化的预研、预判能力,缩短响应时间。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等手段,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数量进行合理预测,统筹确定各类物资的需求量。加强应急状态数据采集和研究,建立芜湖应急物流数据库,理清各类应急条件下的物资需求品类、频次、规模特征,为生产、交易、物流的合理组织提供全链条数据化引导支撑。(见附件十三)
六、推动物流创新升级
(一)大力发展智慧物流
完善智慧物流设施装备建设。以路歌、共生、快兔物流等智慧物流先进企业为技术依托,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网、5G、区块链等技术在物流、商贸等领域应用,加快云(云计算)、网(宽带网)、端(各种终端)等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物流基础设施。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加大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等智能载运工具应用,鼓励RFID、智能传感等技术在医药物流、集装箱、冷链、不停车收费系统、口岸大通关等领域集成应用。建设自动驾驶专用车道,探索依托无人机(车)开展城市配送业务模式。将智能快件箱、快递末端综合服务场所纳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推广智能投递设施,鼓励将推广智能快件箱纳入便民服务、民生工程项目,加快在社区、高等院校、商务中心、交通枢纽站点周边等末端节点布局。支持传统信报箱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邮政普遍服务与快递服务一体化、智能化发展。推进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物流网络加速形成。
加快物流产业与互联网联动融合。推动互联网与物流业深度融合,重塑产业发展方式和分工体系。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实现货运供需信息在线对接和实时共享,有效整合分散的货运市场,实现“互联网+高效运输”。开发全自动仓储系统,提高仓储管理效率和水平。通过仓储信息集成与共享,实现自动取货、进出货无缝衔接和精准处理订单,打造“互联网+智能仓储”管理模式。搭建城市配送运力池,开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智能配送等先进配送模式,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问题,实现“互联网+便捷配送”。整合末端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资源分布式布局和共享式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户服务体验,实现“互联网+智能终端”。
充分挖掘物流数据资源价值。积极推进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提升物流数据分析能力。支持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与芜湖智慧物流龙头企业共同建立物流大数据分析应用中心。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先进数据采集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拓展数据增值服务业务。例如,共享供应链上下游各方货品、车辆等基础数据;利用用户消费特征、商家历史销售等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销售预测及网络规划和库存布局;利用大数据技术,洞察分析不同行业和不同环节物流运作情况,为物流企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构建“1+5+N”物流综合服务平台。“1”为建设芜湖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实现全市“物流单一窗口”。“5”为建设5大功能性信息平台,为水运、航空、公路、铁路和各类物流枢纽(园区)提供信息化支撑。政府统一建设智慧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建设各类商业平台,全面提高全市物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打造“干支仓配”一体化信息组织平台,大力推进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长三角全球货运航空枢纽网络平台建设,开发应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货运调度平台,提升运输精准度和配送效率。“N”为建设若干个供应链协同平台,依托高效物流产业园,鼓励龙头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升流通供应链智能化水平,打造“安徽智慧物流高地”。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公用机制,实现“1+5+N”平台之间,以及跨区域物流信息高效流转。以物流信息平台为牵引,促进数字物流、智慧物流蓬勃发展。
打造智慧物流生态体系。依托智慧城市系统、国家物流枢纽和芜湖智慧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拓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物流技术服务,通过导入无人驾驶、无人仓储、无人配送、物流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实现智能配置物流资源、智能优化物流环节、智能提升物流效率。利用京东物流、航空产业园等龙头物流企业支持其利用自动化设备、智能设备、智能终端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从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到分销电商、终端用户的全链条智能化协同运作,开展智能无人物流场景应用示范。
加快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以南陵为龙头的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快递物流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推动韵达综合体、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与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物流头部企业战略合作。支持引进仓储设备制造集成、快递绿色包装、快递运输环节装备制造、快递投递环节智能装备制造及快递安全产品和企业,做大做强快递物流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二)推进绿色物流发展
提升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电子单据规模化应用,减少纸质单据消耗,提升信息流转效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及无人仓、无人车等新装备的应用,提升仓、运、配等环节的运作效率。通过提升物流效率降低能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贡献。
创新绿色物流运行模式。推广电动货车和氢燃料电池重型货运卡车等新能源汽车应用,扩大新能源城市配送货车应用规模。新购置配送货车必须符合国Ⅵ及以上排放标准,进入市区配送车辆须符合国Ⅴ及以上排放标准。引导长途公路运输的大宗货物转换为集装箱多式联运,推进大宗货物水铁联运和公转铁,优化运输组织结构。
推广绿色物流和仓储技术。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应用,加快推进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建设,推广LNG、CNG、电力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和装卸设施,配套建设加气站等绿色交通能源设施。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标准化物流仓储设备和技术。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推广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循环利用,以芜湖智能托盘小镇为基础,打造物流载具循环共用示范园。结合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绿色仓储物流示范项目,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加快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促进物流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提高资源再生及循环利用水平。加强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进一步完善废旧家电、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体系,健全回收物流网络,优化逆向物流组织模式,增强再利用处理能力,形成更加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针对快递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废弃物,解决逆向物流高成本低效率分散回收问题,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
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实施绿色采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绿色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绿色环保。鼓励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将供应商贷款利率与绿色环保数据挂钩,实施绿色物流获得银行更加优惠的融资利率,促进供应链全链条减少碳排放。
(三)提升物流标准应用水平
创新物流标准化推进机制。以供应链龙头企业为主,通过高频次、规模化、高强度的一体化物流活动,实现企业间物流业务、服务、设施设备、管理和信息标准的对接、协调及市场化选择。支持和引导快递、仓储、冷链、口岸查验等领域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和安全作业标准。加强物流设施标准、货物装载要求、危险品界定等作业规范的制定以及票证单据、服务标准在芜湖的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统一兼容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数据交换、数据传输等标准。鼓励运输企业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加强物流标准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托盘共用系统,推广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标准和星级仓库服务等级标准,推进A级物流企业和星级仓库评估认证工作,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跨区域协同推进标准化建设。依托国家冷链物流相关标准,加强不同标准之间的衔接,研究推进与国际标准对接。以国际运输业务顺畅衔接、高效运行为核心,推广普及物流基础类、通用性装备和技术标准,立足芜湖实际接轨国际标准,协调各方共同建立适用性强的物流技术标准体系。重点推进大宗物资储运、跨境电商、快递、冷链等领域物流操作标准和规范应用。支持仓储设施、转运设施、运输工具、装卸设备等的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推广使用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标准化装备,推进管理软件接口标准化,逐步实现物流单证标准化、提单化。
加强标准化工作指导与支持。加强主管部门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明确各项工作要求,强化组织协调和绩效考核。注重调动政府部门、社团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提供物流标准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单位或个人,承担标准化试点示范的单位,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政策支持或奖励,加快建立健全多渠道筹集经费的资金保障机制。(见附件十四)
七、构建高质量枢纽经济体系
依托芜湖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江北产业集中区,构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枢纽经济体系,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一)打造供应链组织平台
建设国际供应链枢纽基地。打造汽车、农机、食品等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服务枢纽,形成集多式联运、集散中转、分拨配送、交易交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供应链组织中心。加快完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国内外分销和服务网络,加强与有关物流枢纽、沿海港口、海外节点的协同联动,打造以国家物流枢纽为运作中心的国际供应链枢纽基地。
搭建国际采购分销服务平台。依托芜湖国家物流枢纽,针对粮食、木材、汽车零配件等产品,提供集中采购、电商平台(跨境B2B)采购等供应链采购和分销服务,形成一站式采购分销集成平台,鼓励物流企业提供定制化供应链综合物流解决方案。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为装备制造相关贸易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建设提供信息发布、撮合交易、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等综合服务的跨境商品交易平台。
打造区域分销配送平台。以芜湖及周边区域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全域配送体系,做大做强物流配送网络,为制造企业提供基于供应链全环节的定制化物流服务、专业化清关服务、多样化组配服务。围绕芜湖汽车制造、机电装备、食品加工等企业采购和配送需求,重点打造至上海、宁波、重庆、武汉等东部、中部、西部重点城市的货运班列服务,为企业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工厂制造、再到终端消费各环节的供应链垂直融合解决方案,缩短供应链响应时间,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构筑面向长三角供应链协同制造平台。鼓励制造企业集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等功能,通过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推动长三角地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协同研发、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提高制造业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协作能力,实现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鼓励和支持奇瑞、中联重机等装备制造企业,集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围绕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供应链协同制造产业园区。
(二)推动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
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围绕海螺集团、奇瑞控股集团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及公共外库等仓储配送设施。依托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现代农机及智慧农业、航空产业,结合智能制造和产业智能化改造,重点打造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系统。以国家物流枢纽产业服务功能区为核心载体,深化制造企业与贸易、物流、金融企业合作,加快建设公共型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组织服务体系,打造高度集成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平台。发挥物流枢纽对产业集聚扩张发展的引领作用,打造集进出口、集中采购、区域分拨、高端仓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供应链金融等于一体的物流服务平台。以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从集中采购、生产制造到产品分销、逆向物流的全过程供应链管理。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物流与大宗商品加工业融合发展。聚焦煤炭、钢材、建材、粮食等大宗物资,构建集在线交易、实物交割、物流服务、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宗商品采购交易服务体系。提高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大通道对煤炭、钢材、建材、粮食等大宗物流的承载能力,完善物流组织功能,加快物资周转,提升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大宗物资第三方物流比例,以枢纽和干线运输企业为主体,主动对接大货主、大客户,推广定制化物流服务。发展铁水联运,研究利用双层集装箱班列开展粮食、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以沿江枢纽港口为重点,加大铁水联运、水水中转比例,加快“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
物流与食品加工业融合发展。提质存量产业市场,拓展物流辐射能级。推进粮食加工、畜禽肉类加工、特色果蔬加工、茶制品加工等产业产品出口转内销,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并逐步扩大内需市场,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高效融入食品加工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强化物流服务消费品供给能力,以物流为支撑,引导既有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加强与主要通道、枢纽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布局辐射网络,深挖区域辐射网络潜力。
物流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创新农业产销物流模式。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销有机互动、物流精准对接模式。积极开展农商互联,顺应粮食收储新机制,引导物流企业与粮食流通企业相互融合、转型,实现线上线下、期货现货高效运营。健全农业供应链要素市场。以农产品物流园区(中心)为载体,以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供应物流为服务核心,畅通从“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物流服务,完善粮食、果蔬、茶叶、畜禽肉类、休闲食品、绿色食品等为主导的农产品产地预选分级、综合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设施。围绕牛羊猪禽规模化养殖屠宰及流通需求,匹配建设冷链设施体系。
物流与商贸融合发展。提升电商快递物流发展水平。鼓励特色产品国内国际“触电上网”,重点吸引利用京东等电商平台和顺丰、申通等品牌快递企业,提升芜湖大米、三只松鼠、溜溜果园、同福碗粥、青梅、蓝莓、五华鸡、莲子、茶叶等优势特色产品电商销售率。实现物流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指导企业在芜湖跨境电商综试区开展保税备货进口模式业务经营。在已有粮食、肉类海关进境指定监管场地的基础上,争取开展水果、原木、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等商品跨境电商业务。指导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前期海外仓备案、监管通关以及出口海外仓货物退货监管等出口海外仓业务。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制定建设海外仓库的实施细则,对认定的省级公共海外仓给予政策支持,加强重点企业政策指引。
(三)培育枢纽经济集聚区
打造临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在做大做强装卸、集装箱、航运、供应链等港口服务业务的同时,围绕港口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并以财务投资方式布局港口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区域性产业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开放战略优势,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的政策优势,强化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构建贸易便利化政策红利向周边地区外溢机制,吸引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资源在芜湖汇聚。加强与欧美、日韩、“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加务实高效的产业合作。以芜湖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全力打造与产业环境相互交融、迭代演进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汽车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等传统制造业为重点,优化临港产业布局。
建设临空产业集聚区。依托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发挥长三角交通、区位、政策、市场优势,统筹超级枢纽、超级物流、超级智造、超级数据、超级服务的五位一体战略架构,打造面向全球生产、面向全球销售的现代化国际供应链物流中心,加快构建服务产业升级和消费品国际采购、城市群分销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外向型产业要素汇集,拓展产业链高端环节和新的产业门类,大力推动临空经济区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加快推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商品运输向交易结算等环节不断延伸,通过产业链资源聚集与区域产业链资源协同配置,形成高端要素集聚的航空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完善物流组织平台和物流运营体系,推动商贸与物流融合、制造业与物流联动,延伸产业链,放大产业辐射能级,通过芜湖空港加强产业要素集聚与产业集群培育,连点成片推进枢纽经济集聚区建设,推动枢纽交通物流互联互通、功能平台互补延伸、经济产业协调联动,培育枢纽经济发展增长极,构建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培育高质量规模经济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新范式。
培育江北枢纽经济集聚区。围绕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推进水铁联运通道扩能改造,以“双层集装箱”试点为突破口,提升通道铁路运行效率,加快“公转铁”运输组织结构调整,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与周边产业联动发展,整合采购、拼货、订舱、国际货代、报关报检等功能,实现高效集成。以国家物流枢纽裕溪口片区为核心,积极推进物流设施有序扩建,引导主城区企业出城入园,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以公路干线运输、同城配送、快递物流等多种物流服务业态集成的物流生态环境,推动制造、商贸企业高效集聚、高质量发展。(见附件十五)
八、政策措施保障
(一)构建高效体制机制
成立行业管理部门和领导机构。充分借鉴重庆、成都、郑州、义乌等城市成立物流行业管理部门的先进经验,理顺芜湖市物流行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物流行业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职权整合,组建专门机构,配强领导班子和专业团队,集中统一管理、协调、推进全市物流业发展工作。完善芜湖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运作机制,研究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决策重大事项,营造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业市场环境。
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以本规划为基础,在现有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基础上加快新一轮规划编制进程,着重完善高铁货运和多式联运物流体系规划编制,实现规划高质量动态优化、细化。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城市空间布局和物流发展需求深度调整背景下,制定水运物流、航空物流、快递物流、城乡配送、多式联运等专项实施方案,注重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各主导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战略引领、工作指导作用。
强化宣传引导作用。重视宣传物流业发展的重大作用,统一社会共识,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将现代物流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全市物流业发展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新兴业态、发展模式创新的宣传报道。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与运营等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利用物流行业年会、学术论坛等平台进行宣传,提升芜湖市物流发展的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土地使用、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县市区参与国家物流枢纽和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全市域物流与产业布局。深入推进通关便利化、跨境运输便利化,用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的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政策。加大对网络货运等新兴物流业态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包容审慎监管环境。优化口岸资源配置,健全口岸发展机制,完善口岸服务能力,扩大口岸辐射功能,引导枢纽、口岸与产业互动发展。
深化关键环节改革。有效降低物流制度成本,简化物流审批审核环节。加快运输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推动线上办理签注。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细化执法流程,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合理设置城市配送车辆停靠装卸相关设施。
保障物流发展用地。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城区土地利用在芜湖物流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用好用足国家和省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政策,保障物流用地。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其中对国家及有关部门、省确定的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冷链物流设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重点保障。支持制造企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存量厂房、土地资源开展生产性物流服务,可暂不变更土地用途。对物流用地试行租让结合、先租后让、弹性年期等多种方式供应。优化物流空间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加强投融资支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等发起设立物流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加强重要节点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物流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发行债券、上市直接融资。加大财政资金对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标准化示范等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物流企业融资支持,鼓励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保险公司为物流企业获取信贷融资提供保证保险增信支持,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
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实施分类、分步骤物流设施整合政策,结合芜湖市实际,通过职能部门按程序核查用地、安全、信用、环保等方式,加快推动“小、散、乱”与功能重叠、定位不清、安全隐患明显、业态落后的物流节点疏解。发挥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作用,针对主城区物流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项目,增加前置审批环节,重点审核物流项目占地规模、功能定位、建设内容以及投资主体实力,避免主城区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实现县市区物流用地集约利用和项目高质高效运行。
(三)完善物流服务体系
完善物流统计体系。加大对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物流统计专项资金,依托统计部门与物流行业协会,建立落实社会物流统计制度。重点做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成本等指标的统计核算工作,按年度发布物流统计分析报告,及时准确反映芜湖市物流业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加快推动开展国家物流枢纽监测评估工作与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工作。
建立物流信用体系。由芜湖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联合市交通运输、商务、邮管、铁路、民航等单位,建立芜湖市物流信用体系,着力推进与公安、商务、税务等部门诚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完善行业许可、市场信用、市场监测等工作。推动物流信用信息科学采集和资源整合共享,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为芜湖市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完善物流标准体系。芜湖市物流、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明确各项工作要求,强化对全市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责任,促进物流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社团组织、企业等各方面作用,形成合力,提高物流标准化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围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在航空物流、国际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口岸物流等领域深入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和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等工作,支持物流龙头企业完善服务标准体系。
加快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启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工程,鼓励芜湖高等院校设置物流专业,培育相关人才,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定向培养物流人才,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物流人才培养、培训交流和调研学习。对企业引入物流高技术职称、高学历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政府给予一定奖励,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推动信息开放共享。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芜湖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公安交管、铁路、航空等部门单位向社会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公共信息。按照安全共享和对等互利的原则,由芜湖市物流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芜湖市大数据中心与行业协会、骨干物流企业推行建立物流大数据储、用、增值、共享互通体系,鼓励企业间数据共享,形成数据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务平台。物流业主管部门应加强行业管理,明确具体监测指标,确保数据完整可靠。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加强对行业发展情况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分析,完善相关统计工作,提高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能力。支持绿色物流发展,加强与环保等部门对接,合理制定物流节能目标和绿色物流考核方案,通过信贷、价格、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完善应急物流管理体制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加强与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流管理协调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确保精准高效组织实施。
培育物流品牌企业。支持本土骨干龙头物流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建立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培育提升机制,扶持中小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新评为国家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给予一定奖励补助。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在芜湖市设立区域运营中心,参与全市的物流节点设施建设与运营。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芜湖市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县市区根据本规划,明确落实时间表和路线图,细化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层层压实主体责任,积极稳妥推进规划实施与项目落地。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建立物流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强化对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督查和评估。对重大项目和工程实施进行定期动态跟踪,各级主管单位对规划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分析总结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健全规划落实奖励和追责制度,保证项目顺利推进与健康运行。各县市区依据本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抓紧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在鼓励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的同时,确保全市物流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针对规划任务落实进展情况及问题、困难和需求,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提升物流供给能力,优化物流需求结构,推动芜湖市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芜湖市“十四五”物流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表(见附件十六)
来源:招商网络
附件:
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芜湖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docx.pdf
【下载】
展开